分類/標籤 網誌/分享 BLOGS | by mark kong | 讀書後感

你有這樣的經驗嗎?帶你的情人看一套由著名小說改篇的同名電影來討討歡心,散場後滿心歡喜地問問她有甚麽感想之時,換來只是冷淡回應:「我覺本小說好睇啲,套戲都跟唔足嘅!」那一刻你臉的左上角已出現了3條粗粗的直線!

爲甚麼時常聽到這些大煞風景的對白呢?那套電影真的一無是處嗎?燈光,道具、美術、配樂、選角...沒有一樣值得討論嗎?值得欣賞嗎?散文作家梁文道有天在他一篇文章剖析了爲何有這現象,他說得很對,因為我們心中都一座自己的斷背山,你有你腦袋中的歐陽峰,我有我畫面裏的伏地魔。小説中的人物設定,場面鋪排其實是從我們過往的經歷過的人與事,慢慢透過想像空間構造出來的,獨一無二,所以你的斷背山並不代表我的斷背山,這樣的推理,文字跟影像的落差是成立的。

那麼這些方塊組成的句子,句子組成的段落,段落組成的文章,爲何既可令人笑,也會令人哭呢?剛剛拜讀了"Stephen King on Writing, A Memoir of the Craft " 自己寫的寫作故事,他把自己多年寫作心得紀錄在這薄薄的二百幾頁的書中。你或會問就那二百多頁就能把他心中的斷背山一一展現?在他的自序中已講明惕除了說教的廢話,無聊的範本,二百頁是足夠的。

我也閒話少說,粗略說說這本工具書,頭部份自傳地他怎樣由童年到中學教師再到現在的恐怖小說王,後面就集中火力探究好的文章/故事是怎樣寫的,基本功-多讀多寫、多單刀直入。 eg.「屍體己被兇手處理掉了」,既然屍體已死掉,請不要把「它」做主詞吧!進階篇-少用多餘的副詞,不要過份對物件的描寫,更不需要刻意編寫大綱情節,重要是先找出一個有趣的切入點,跟著就如考古學家般,慢慢發挖情節,到一個臨界面時,角色自然有他的生命。

前面提到的技巧都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學會,但他有個原則我會一世緊記的,就是當他每次做校對時,都會把原文字數刪減百份之二十,用最經濟的字數來表達最深刻的寓意,這或叫精益求精吧!

希望我在下次做present時如收到一個加快的信號,我並不是把多餘的內容如急口令讀出,真的思考一下能不能精簡表述,做到如英文說的cut the crap 吧!

mark kong

2015/02/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