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/標籤 網誌/分享 BLOGS | by lapchau

不知不覺創業已十年了。近年不論政府、大專院校都鼓勵年輕人創業,之前也有電視台叫人做老闆。無疑這是好事,如我之前所講,香港的教育又或是整體發展的死結,就是大家不肯去冒險,不肯去為理想又或是大家覺得正確的事,行出來、發聲、表達自己的意見。如果年輕學子、中年,甚或退休人士敢於冒險,投資金錢、投資自己的前途去創業,那種「創業精神」當然是值得鼓勵。但經過幾年來的觀察,便發覺有不少機構組織在其活動、安排上,不知是矯枉過正,還是不知所以,其效果依然有令人搔不着癢處的感覺:

1. 不少知名人士走出來叫人做老闆,當中可能是一些創業論壇、展覽,又或是一些創業比賽。但當中的知名人士,如某某大公司的高層、學者、什麼商學院的教授等等,大多都沒有創業的經驗。即使有,但追查下去的時候,大部份也只是乘順風車而已,即是公司並非該名人成立,而是公司到了有成績的時候,他以投資人的身份加入公司。我並不否定那些人士在其專業的領域內有好好的經驗,但創業是一種非比尋常的行為,沒有經驗的人的指手劃腳,只會給曾經創業的人一種班門弄虎的感覺。

2. 所謂創業 entrepreneurship,某程度上是有創新的元素,之前我也有分享過。但今天我見不少教人「創業」的「大師」走出來,叫人可以把外國經驗「進口」到香港來,又或是「食住條水」,今期社交平台、大數據 (big data) 熱炒,便鼓勵創業者一窩蜂跟。當然,舊的東西再加入新的元素也可以是創新的一種,但綜觀那些大師們普遍的意見,潛台辭就是告訴大家,他們不相信香港人有原創能力;抄襲、跟風始終是風險較低,回報較快的捷徑。

3. 香港常常被抨擊在「創新、科技」一環比鄰近先進的國家、地區落後,我猜測可能政府、大專院校都感到有壓力吧,不知怎樣在短時間「變出」一些舉足輕重的創科公司,於是便頻頻舉辦不同形式的創業計劃比賽。但一、我見過不少比賽中,即使是第一名,也是很爛的計劃;二、計劃始終是計劃,紙上談兵也,亦不一定可以發展成為一間長遠不用再逗人注資、有賺錢能力的公司;三、頭幾名的計劃會得到基金支助,但坦白講,香港基金普遍支援的金額,即使是創辦人自己一個的人工,花兩至三年便花光了。與其說得好聽是「啟動基金」,倒不如說是比賽獎金吧 ─ 是「安慰」那一種。

待續...

lapchau

2015/06/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