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/標籤 網誌/分享 BLOGS | by lapchau | 讀書後感 | 睇書挑機

記得9年前呆呆坐在電視前,亂碰亂撞扭進national geographic 頻道。一不為意便看了兩個小時的特輯,講的就是切爾諾貝以核電廠爆炸事故 (那一年是事故20週年)。我也不太明白為何節目那麼吸引我,我只記得,當年看過的內容,今天依然刻骨銘心。所以一碰上這書,即看!

我沒有太多時間去了解這位 2015 年文學諾貝爾獎得主 Svetlana Alexievich 的背景,只知道她是白俄羅斯人。雖然切爾諾貝以是位處今日的烏克蘭境內,但受核污染最嚴重的地方卻是白俄羅斯。她以敘事文學的方式,把核電廠附近的人民,和白俄羅斯人在事故當時、之後數個月,遠至後來蘇聯解體後的感受細緻紀錄下來。不少的受訪者都道出了核災害,比戰爭的更可怕:輻射無色無味 (如果聞到看到的話,當時人必死無疑),但對身體的傷殘卻是終生,甚至是禍延至下一代;民眾要舉家離開熟悉的地方,身處異地卻遭歧視? 為人父母,最難過是看到災害對小孩的影響,可能是父親因救災離世,可能是母親因血癌不治身亡,可能是小孩一出世已經是畸形,也可能因為是切爾諾貝以人的身份而被排擠,「雖然只是七歲的小孩,但童年就此結束。」

切爾諾貝以的核事故讓人類文明再一次反省:

1. 政府常常以為自己的管治最精明、最有效率,所以每每當重大事故發生的時候,只告訴大家沒有問題,但最後卻推大家去到一個萬刧不復的地步。要不是瑞典的科學家偵查到空氣中有異樣,否則全世界都要被矇在鼓裡

2. 最終因為這事故,蘇聯因為要背上龐大的預算赤字而加速了其解體,亦令美蘇冷戰結束。盡管大家都知道,之後世界各地依舊衝突不斷,但致少先解除了一枚計時炸彈;而拆這枚炸彈,代價實在太大了

3. 人類文明建基於科學發展,但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學擴充,又是否人類自找滅亡的開始?核能發電是所謂的「再生」能源 (renewable power),因為其電力輸出的效能高之餘,碳消耗比傳統用媒碳發電的要低很多。然而有一個假設,就是核能必須是零事故,因為即使是核能專家,都不能制止事故下的核反應。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,即使事故發生了接近 30 年,但切爾諾貝以核電廠的核反應堆依然是「運作之中」!由 1986 年開始,當地只是用「蓋宮」的方式,用厚厚的石屎把炸毀了的核電廠蓋上,因為沒有人有辦法去把核反應停下來。而最新的方案,是興建另一個更堅固的蓋,不過沒有人知,這蓋又可以維持多久?

25 年後,同級數的核事故再次發生。2011 年福島核電廠的事故發生之後,香港人再次喚起大亞灣核電廠危機的關注,但只維持了一段短的時間 (有興趣可參考 http://www.inmediahk.net/nuclear001 當中讓大家知道,原來有多達 10 所核電廠、36 個反應堆把香港重重包圍)。就算我危言聳聽,如果、萬一、真的不幸在香港周圍任何一間核電廠發生事故,香港人可以做什麼,政府有沒有 contingency plan? 還是只有待在一旁 — 等死?實在值得大家深思!

lapchau

※ 載自睇書挑機

2016/01/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