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/標籤 網誌/分享 BLOGS | by mark kong | 讀書後感

聽過一個myth, 高層的工作只有兩樣,就是開會和check email , 越高層的高層,就是開更多的會和check 更多的 email 。我從來都處於低層,所以無法証實這個myth 的真偽!

我深信高層的工作,都是那種風裏風裏去,火裏火裏去,不是常人能勝任的任務。要不要上山下海我不知道,但他們幹著普通人最怕做的事,當然又是check email 和開會。田野調查說如果發一封email 是需要一個鐘的話,大約有一半時間是研究句子結構,文法用字,始終辦事能力需要長點時間觀察,但被人一眼看出英語能力高或低就不是一件樂事。跟手再用三份一時間考慮誰是收件人,誰要Cc 或誰只能Bcc ? 這是藝術也是僞術。

開會也有趣,開會以我所理解,是有一個共同難題,一起坐下來想辦法解決它,從中會有討論,也有爭辯,當然最多是妥協。聽聞現在開的開會,很多時只是淪為一些"聽證會",是一種你需證明你已出席,聽聽無妨,但發不發言也沒所謂的會議,不過你會選擇發言,因為這是一種存在主義的體現,所以你會看見很多為問而問,為答而答的場面,大家可能為了一些比連中三次六合彩機會率更低的"問題"爭論半個早上,得出的"答案"又要如真知灼見般處理。

而整個開會最有玩味,就是每次會議都會聽到這句" correct me, if i am wrong!",從這句話中我看到幾個特點,說這句話,一定要用英文complete sentence;說這句話,一定是令人感到霸氣;說這句話,一定是會議中最高層的;重要的是我從未見過他被當眾correct 過...我很明白,高層的工作除了上述兩項之外,人工咁貴請他們回來當然是來做決定,不是來被correct 的,而衡量那個高層值唔值個價,就如球星射波又幾準,要看那些決定有幾正確一樣。

做對一個又上而下的決策不容易,一個新意念work 唔work太多變數,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天。我聽過最 yes and no的一句是「成功是來自一個掂的idea 」!愛因斯坦說過精神錯亂就是把同一件事是重複地做著,而期望不同的結果。對!沒有新點子,沒有好結果,我明...從另一方面看,我們又太神化新idea 這回事,不竟縱使我有千兵萬馬的游泳選手,但要成為江明諾只需游最快的一位就足夠,很多東西跟idea 一樣,是用來晒的。剛看了本書 [Crowd sourcing], 我認為每個高層或認為自己是高層都值得看看。

人不是神。人跟神最大的分別是,沒有人能擁有全世界的知識和資訊,既然我們不是無所不知的神,那就要接受我們只能做決策時有偏差的人。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觀點,科技的躍進使集體智慧的興起勝過任何專家。集體智慧是甚麼?當然是集體的智慧! 真的,整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分析當年紅極一時的「百萬富翁」,作者研究過,參賽者要贏得大奬的秘訣是把「問現場觀眾的」錦囊留到最後才使用,原因不難明白,50/50只是減低死亡機會,風險只是由買點數變成買大細,但還未計主持的誤導。問朋友?事實吿訴我們,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,其實你的朋友很大機會只是你的投射,而辛辛苦苦揾了幾個大學教授來助拳,可惜又偏偏貼不中題目。

要贏百萬富翁首要條件,當然自己不能太樣衰,還未去到保險線錦囊已盡出,玩這遊戲的決勝之道就是把你最沒把握的問題,交給集體智慧即現場觀眾來解答。你或會奇怪為何這麼觀眾這麼可靠,不怕山埃嗎?只要觀眾群體夠大,他們又互不相識,那麼統計學就會自自然然地說出真話,let say 100人裏只有4 個現場觀眾確實知道答案是A,其他的只是吹水或比山埃whatever, 但最終結果也會是 28% (24% random + 4% confirm) 24%, 24% 和 24%,真實答案就會呈現喺面前。樣本越大,分析越準。說這故事原因是事實証明集體智慧的實用性,但如何廣泛化?

今天你想揾人,你會信警力或人肉搜尋?今天你想食飯,你會先打開飲食男女或到openricem看它有多少哈哈笑? 科技的進步使集體智慧 crowding source 結合成一個完美風暴,而這風暴有三樣東西缺一不可:一群不問報酬,只求有人欣賞的Pro-Am (professional amateurism ),一個開放而又可以得到反饋的平台,當然最重要的是一班有影響力和信服"群眾就是力量"的企業家,現今成功例子比比皆是,Wikipedia , Amazon ,TED ⋯帶領著世界前進。所以很相信將來幫企業做決定的人,再不是小圈子的管理層,而是一班擁戴那公司的群眾。

這趨勢會在香港發生嗎?不樂觀,因為我們的特首從不相信群眾!
 
mark kong

2014/11/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