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/標籤 網誌/分享 BLOGS | by lapchau

自由市場的擁護者認為,社會上每一個人均有權利去影響貨品 (或服務) 的價格,和最終的貨量。這就是亞當‧史密斯 (Adam Smith) 所講的無形之手。相反,壟斷往往是由人為,並且是一小撮人 (政府、既得利益者),或干預 (regulation) 所形成。我們不難看到,社會的意識形態,和現今的經濟體制演進,有很多很相似的地方。

之前美國《時代雜誌》(Time) 曾選出的風雲人物,是「你」─ 任何在互聯網上曾經分享,或曾經瀏覽分享內容的用戶。《時代雜誌》的編委們倒也識時務,知道自己正是舊媒體的中流砥柱,但也擋不了互聯網第二波 (web 2.0) 的沖擊。明知硬碰對自己不利,倒不如來個斧底抽薪,借花敬佛,希望能保留大眾的一些同情分。今天,每個懂上網的人,不論學歷、不論富貴,只要言之有物,便可以暢所欲言。最終有多少人知道不要緊,但心態上是面對整個社會、甚至整個世界。以往傳媒被譽為是監察政府的公正人,但慢慢地基於傳媒的商業需要,資訊也就開始被壟斷過來 ─ 有「價值」的資訊少了,但資訊的「價格」卻高了。互聯網的互動分享其實在 2000 年的科網潮中已經存在,在技術的層面並不新鮮。然而2006、2007年再興起,箇中的意義卻在於,它是人們對資訊壟斷狀態的一種反彈表彰。最終,資訊在互聯網得以流通;價格,可以是全免;數量,更是數之不盡。這個狀態又是否真的那麼好? 未必!但始終,總比壟斷的要好!

社會上,不單是商業機構希望為自己建立壟斷的形勢,以往所謂的貴族,今天的教育 (有些知識,我們想學、有錢也沒有資格學),不同的專業等,都希望為自己建立堡壘。有趣的是,資訊的不平衡 (asymmetric information),往往就是構成許多壟斷的主要原因。但有一樣是肯定的,就是隨著不同的社會、世界意識形態的改變,再加上互聯網令資訊更流通,形勢將有改變。起碼可以預期,儘管現在有許多什麼什麼公會冀望為自己建立一些專業的王國 (如果「真的」只是希望保證其會員的專業質素,沒問題),到頭來只覺徒然。 

lapchau

2014/11/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