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/標籤

承上篇

至於我和拍擋的項目呢,同樣不能直接到最後一關 (按了解最終沒有一隊可以),而評判的評語和我六個項目的大致差不多。但我們按原定計劃進入第二個階段,亦即是撰寫企業計劃書 business plan,做 pitching, 做 demo,最終再由評判決定是否提供資助。

總括而言,整個計劃的問題在於:

一、沒有真正邀請一些創業家來分享。當然主辦單位也有邀請到所謂的社會創業家,但這些所謂社會創業,其實背後也有龐大的慈善「集團」所支持。資金並非創業家付出,即使生意失敗也不需要「蝕入肉」。另外主辦機構邀請了不少什麼教授、企業的高層來分享,但創業有如馬拉松,未跑過的人始終不明白當中的苦與樂,即使是短跑世界冠軍,在馬拉松的勁跑道旁邊說三道四,最終只會給馬拉松選手嗤之以鼻。

二、對於所謂社會創新的方法學過於陳舊。對於主辦單位來講,也對於嘉賓、評判來講,思考社會創新的時候,必須從社會問題出發,又或是從弱勢社群出發。如果有一個新的概念,他的出發點並非由這些出發,可能只是神來之筆的概念,而實行的結果卻能夠解決社會問題,對不起,主辦單位認為這並非社會創新。

三、主辦單位,也可能是社會一半的理解,對「創新」有一種迷思,就是認為創新是需要超高科技,即使沒有,只要有一些美輪美奐的設計為概念包裝,這就是創新。我不敢否認這些都是創新,但其實生活上我們不難發現,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,只要改一改便能為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人帶來方便,即使沒有高瞻科技、沒有悅目的包裝,其實也是創新的一種。

不過話說回來,這些類似的比賽或計劃也是值得鼓勵的。只是如果上述的問題能加以正視,出到來的感覺會更加理想。起碼對學生來說,有一個讓他們努力的目標,能夠在傳統的職場路上多一個另類選擇,能鼓勵他們思考何謂創新、何謂創業,思考自己喜歡行走的道路,從這一個角度,我是絕對鼓勵年青人,甚至乎是一些在職場上工作了十年、20年的朋友去參與。還是那一句,香港人太缺乏冒險的精神,以至社會在許多方面都裹足不前,如果這些活動能刺激香港人的神經,在「沒有用的,實際一點吧,穩穩陣陣吧」之外發現一些另外的可能,社會變得多元化,香港在未來的日子,我相信,走出來的那條路會好不同!

最後,我和拍擋的項目獲得了資助。但另一場競賽,正式開始⋯⋯

lapchau

2017/10/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