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/標籤

時常都講,讀MBA的其中一個原因,就是教授或書本會告訴大家,為何閣下的生意會失敗。但她不能告訴您,有什麼方法可以成功。或者換一個角度,她可以用成本書告訴您,Google, Apple 等成功的企業為何會成功,但她不能告訴大家,有哪一間forbes 500企業,根據其目前的營運、策略等,在未來5年會破產。對自己來講,創業是一種人生態度,是需要第一身去經歷,方能知道她對自己生命的影響有多深遠。

不經不覺自己都創業快13年,講得好聽就叫做有經驗,但創業這一個領域,多經驗往往是死症,所以這絕對並非值得標榜的事情。對我來講,不同階段都碰到不同的機遇、挑戰,常常謙卑自己學習新事物才是常態。但市場偏偏就是要和你對著幹,往往就是希望有偶像,有神人的出現。她們就是希望從一些有「經驗」的人身上取到「秘芨」。就算有,從敗招去領略創業之道又有何不可?以下是自己作為過來人的身份,分享多個創業的「以為」。稱得上「以為」,就是坊間許多書本、課程告訴大家「應該」是這樣,但事實上當親身經歷後,方發覺原來並非這樣;又或者即使是這樣,原來有一些隱藏的代價,書本作者和教授是沒有告訴大家的 (可能是刻意不講,又或是他們有幸沒有親身經歷經歷過,所以無話分享):

以為1. 找到第一個客便能成為 showcase,繼而吸引更多的戶客

公司最初是以一個簡單的網上資料庫平台起家。第一個客戶,是一間NGO,公司利用平台為她建立了一個客戶關係管理系統 CRM,而到現在她依然是公司的客戶,並且願意以「軟件即服務 software as a service」的收費模式付款。在十多年內,除了初期的設定,以及之後數次簡單的程式修改、電話查詢外,公司再沒有特別的客戶服務支出。簡而言之,這是一個好客。累積計算,從她而來的總收入已超過6位數字,而且只要她一日使用下去,她會繼續付費。試問叫一間牟利企業一次過付6位數字去建立一套系統都困難重重,更何況是一間NGO。

從這客戶身上,自己知道「軟件即服務」這商業模式是可行的。然而這客戶的成功純粹只是給予自己「全力」創業的肯定吧,畢竟十多年前這收費模式在香港實在有點前衛。「以為」有一個showcase便可以吸引其他客戶使用系統, 但對絕大部份香港的中小大企來講,她們要的是 lump sum 的資產支出有多少,方便與會計及老闆交代。「收月費不打緊,但兩年的總開支即多少呢?」她們不太了解「軟件即服務」所給予的雙贏優點。結果即使有成功個案,但以當時的timing,並不利平台式、「軟件即服務」類型系統的銷售。

教訓:如果創業是關乎一個新的概念、創新的產品,創辦人要有一定預算去做教育、推廣的工作。尤其是在香港,肯真金白銀付錢的普遍是保守的,必須要用多兩錢力量去說服他們。否則的話,便要有一定心理準備,產品、服務的銷售未必如計劃般的理想。

至於其他的「以為」,稍後再講⋯⋯

lapchau

2017/11/27